双极性晶体管

二极管

ESD保护、TVS、滤波和信号调节ESD保护

MOSFET

氮化镓场效应晶体管(GaN FET)

绝缘栅双极晶体管(IGBTs)

模拟和逻辑IC

汽车应用认证产品(AEC-Q100/Q101)

哈佛中国论坛灼见丨安世半导体董事长张学政出席,以全球化视野共话AI时代新机遇

哈佛中国论坛灼见丨安世半导体董事长张学政出席,以全球化视野共话AI时代新机遇

四月 11, 2025

-- 4月4日至6日,第28届哈佛大学中国论坛成功举办。安世半导体董事长兼CEO张学政受邀出席,并在“智能时代的变革与未来”分论坛上发表精彩观点,与行业领袖共同探讨全球化、技术迭代与社会责任等议题,分享百年半导体公司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与前瞻思考。

安世半导体 百年历史与全球化布局

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之一,安世半导体的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,最初以真空管起家,历经几次工业革命的迭代,形成了百年的技术积淀。在2019年,张学政主导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并购,带领安世开启全新发展阶段。这一收购案不仅是国内半导体行业规模最大的跨国并购案,也是全球化协作的经典案例。

张学政表示:“安世不仅拥有百年的历史,更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。”目前,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拥有2.5万家客户,1.5万名员工遍布全球,总部位于荷兰,制造横跨欧洲和亚洲,生产规模全球领先,年生产总量超过1000亿颗。

并购后如何进行整合? 尊重差异,坚持制度先行

在谈到如何整合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洲半导体公司时,张学政分享了他的管理哲学。整合初期,恰逢全球旅行限制趋严,公司通过线上协作保证稳定运营。2022年情况缓和后,迅速启动全球实地办公,强化欧洲、美洲、亚洲多地的高效联动。

地区文化差异天然存在,面对“并购后,是否用东方文化取代欧洲文化”的疑问,他表示:“管理企业不能依靠单一文化,而是要用科学的管理模型、股份制公司制度、上市公司规则来管理公司。”这种管理方式确保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运作。

得益于成功的整合,安世在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下依然稳步发展。从2020年开启整合工作起到2024年第三季度,四年间安世实现了105亿元人民币(约合15亿美元)的利润,并在半导体周期下行中快速走出谷底,彰显了发展韧性。

技术迭代驱动产业变革 功率半导体赋能未来

安世半导体的产品覆盖功率器件、模拟器件、保护器件等领域,这些微小却关键的器件,广泛应用于全球各类电子设计。

论坛上,张学政阐述了技术迭代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。在汽车领域,内燃机汽车每辆大约使用10颗安世的产品,功能车则增长到100多颗,新能源汽车上则达到1000多颗,未来AI汽车有可能是上万颗。他表示:“每一次技术迭代,都带来了指数级的需求增长,也引领着财富的增长和人类文明的发展。”

当下,AI的崛起为功率半导体开辟新场景。数据中心等AI基础设施对高效能器件的需求激增,安世的产品可应用于数据中心、UPS、功率转换模块等领域,在AI时代解锁更多的可能。

在终端产品领域,安世可以提供一系列高效的功率器件。张学政介绍了安世的能量采集PMIC,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4mm*4mm的紧凑封装,能够帮助可穿戴设备、智能网联设备延长电池寿命,在减少污染的同时降低成本

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成为全球化新阶段的关键力量

在地缘政治复杂变化的当下,张学政指出“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,任何反全球化的趋势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”。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逆的,即使短期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,但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始终是走向合作与进步的。

安世高度重视在产业格局变化中的适应能力,始终以合作共赢的精神,参与各地区的战略规划,在挑战中把握机遇,与全球产业链共同推动行业发展。

同时,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企业,公司深知肩负着重要的环境责任,积极将ESG融入发展战略。张学政表示,安世半导体承诺不晚于2035年实现碳中和,为全球气候和环境保护贡献更多的力量。

未来,公司将继续坚持全球化战略,和各地通力合作,为全世界提供体验更好、效率更高的产品,推动全球产业朝着更高效、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